?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豌豆先开花后受粉
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
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答案:C
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答案:C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A选项中黄粒和圆粒不是同一性状;B选项中长腿和毛腿不是同一性状;D选项中高茎和豆荚绿色不是同一性状;只有C选项绵羊的白毛和黑毛符合相对性状的定义。
3.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豌豆是自花传粉,实验过程免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
D.检测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答案:A
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但在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人工去雄和人工授粉,A错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B正确;演绎过程是根据假说进行推理,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C正确;检测假设阶段是通过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D正确。
4.下列关于遗传因子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B.具有显性遗传因子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
C.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
D.具有隐性遗传因子的个体都表现为隐性性状
答案:D
解析: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A正确;具有显性遗传因子的个体表现为显性性状,B正确;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C正确;具有隐性遗传因子的个体不一定都表现为隐性性状,当隐性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时才表现为隐性性状,D错误。
5.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F2的表现型比为3∶1
B.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测交后代的比为1∶1
答案:B
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最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B正确;F2的表现型比为3∶1是分离定律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F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是分离定律的结果,C错误;测交后代的比为1∶1是对分离定律的验证,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进行杂交实验,他把杂种高茎豌豆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长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过矮的要少得多。某班50位同学,每人准备一枚1元的硬币,两人为一组通过抛掷硬币的方法模拟这一过程。
(1)若1元硬币的正面代表D,其反面代表d,则每人连续抛掷两次硬币,代表什么?
(2)全班同学共分成25组,每组记录抛掷两次硬币的组合情况如下表:
|组别|组合情况|次数统计|
|----|----|----|
|1|正正|2|
|2|正反|6|
|3|反正|5|
|4|反反|2|
在整个实验中,出现正正的概率是多少?出现正反或反正的概率是多少?
(3)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纸袋套在花上是为了什么?
答案:
(1)代表F1产生配子及受精作用。第一次抛掷硬币代表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的分离,第二次抛掷硬币代表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出现正正的概率是1/4;出现正反或反正的概率是1/2。
(3)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解析:
(1)通过抛掷硬币模拟F1产生配子及受精作用,第一次抛硬币模拟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的分离,第二次抛硬币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每次抛硬币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都是1/2,所以连续抛两次硬币,出现正正的概率是1/2×1/2=1/4;出现正反或反正的概率是1/2×1/2+1/2×1/2=1/2。
(3)孟德尔将纸袋套在花上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保证杂交实验的准确性。
2.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