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黑吉辽专用)
期中测验:重难提升专练
—重点提纲·难点挈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其中第1~10小题选自第一章,第11~20小题选自第二章,第21~30小题选自第三章)
左图示意我国第六、第七两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比情况,右图示意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各地区人口比重及变化情况(↑表示增加,↓表示减小)。据此完成下列1-3小题。
1.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为(???)
A.养老服务 B.经济因素
C.教育水平 D.生态环境
2.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 B.计划生育的调整
C.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 D.生态环境的改善
3.对我国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及产生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东北地区面临经济转型,人口迁出
B.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迁出
C.东部地区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入明显
D.西部地区扶贫攻坚,人口迁入
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下图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
多子化、年轻化 B.少子化、红利化
C.红利化、年轻化 D.少子化、老龄化
5.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逐步提升,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如果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平分坐标轴的直线(见图中“绝对均衡线”)。如图示意东北三省不同年份人口洛伦兹曲线。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1990~2010年,东北地区的人口(???)
A.逐渐趋于集中 B.逐渐趋于分散
C.先分散后集中 D.先集中后分散
7.图中M~N表示的区域可能是(???)
A.边远山区 B.河流沿岸 C.内陆地区 D.城镇地域
8.有助于东北三省人口洛伦兹曲线接近绝对均衡线的措施是(???)
A.推进乡村经济振兴 B.引导人口向沿海迁移
C.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D.完善交通设施建设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据图可知,该地区(???)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0.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百度人口热力图是对手机用户地理位置数据进行密度分析处理后,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热力度并在地图上可视化,某区域热力度越高,表示人口越密集。某课题组对2019年4月某一周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百度人口热力图进行赋值得到热力值最大的区域(高热区),绘制了该周中心城区工作日和周末休息日高热区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图,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工作日9:00-10:00中心城区高热区面积快速增大,主要是因为人口(???)
A.从工业区向商业区聚集 B.从休闲区向办公区聚集
C.从商业区向住宅区聚集 D.从住宅区向办公区聚集
12.中心城区高热区面积变化表明,工作日较休息日(???)
A.高度聚集时间更短 B.高热区面积峰值出现时间更早
C.晚出晚睡特征明显 D.商业娱乐功能中心使用强度大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聚落空间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及发展需求适应的结果。专家在陕北某地调研时,将研究区内的聚落空间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该地向阳缓坡聚落的空间结构最可能为(???)
A.台地行列式 B.自由行列式
C.密集斑块式 D.线形展开式
14.与密集斑块式相比,聚落采取自由行列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降低人口密度 B.顺应自然地势
C.增加公共空间 D.提高通风性能
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农村宅基地承担居住和福利保障功能,既要为驻村居民提供居住服务,还要为进城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同时也是中国城乡发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之一。图示意江苏省南部(苏南)地区两种不同城镇化进程下的农村宅基地转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