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黑吉辽专用)
期中测验:重难提升专练
—重点提纲·难点挈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其中第1~10小题选自第一章,第11~20小题选自第二章,第21~30小题选自第三章)
左图示意我国第六、第七两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比情况,右图示意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各地区人口比重及变化情况(↑表示增加,↓表示减小)。据此完成下列1-3小题。
1.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为(???)
A.养老服务 B.经济因素
C.教育水平 D.生态环境
2.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 B.计划生育的调整
C.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 D.生态环境的改善
3.对我国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及产生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东北地区面临经济转型,人口迁出
B.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迁出
C.东部地区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入明显
D.西部地区扶贫攻坚,人口迁入
【答案】1.B2.D3.C
【解析】1.由右图可知,我国东北和中部是主要的人口比重减少区,东部是主要的人口比重增加区,说明第七次普查的结果显示还是从中部和东北流向东部。东部地区的养老服务相对比较完善发达,但是成本比较高,东北、中部经济实力有限且东部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前往东部养老较少,A错误;由于经济差异,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部地区打工,驱动青壮年前往发达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高,但是教育开支和生活开支比较高,且受户籍地和政策影响,教育水平不是主要驱动力,C错误;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差,D错误。故选B。
2.由左图可知,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表面,年龄在0-14岁的人口比重上升,年龄在15-59岁的人口比重在下降,年龄在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在上升。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平均寿命在提高,老年人口比例上升,A、C不符合题意;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的“一孩政策”为主导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期间的变成“全面二孩”政策,随着政策的变化,所以0-1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上升,B不符合题意;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我国的生态环境确实在改善,但是环境改善不是少年儿童、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及青壮年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的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
3.我国正处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迁出寻找就业机会,A不符合题意;对比东部沿海城市,我国中部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导致部分人口迁出到东部地区寻找发展机会,B不符合题意;东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高主要是受机械增长导致,大量的人口迁入导致增长率高,受到工作、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影响,东部沿海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部分地区出现负增长,C符合题意;随着国家政府“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倾斜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扶贫攻坚措施得力,产业吸引人员回流,人口回流迁入,D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下图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
多子化、年轻化 B.少子化、红利化
C.红利化、年轻化 D.少子化、老龄化
5.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逐步提升,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4.B5.D
【解析】4.读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儿比重减少而老年人口比重较低,劳动力比较比重较高,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趋势不明显。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逐步提升,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
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如果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平分坐标轴的直线(见图中“绝对均衡线”)。如图示意东北三省不同年份人口洛伦兹曲线。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1990~2010年,东北地区的人口(???)
A.逐渐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