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期中测验:易混易错精练-【好题汇编】备战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黑吉辽专用)(原卷版)_1.docx
文件大小:2.37 M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8.2千字
文档摘要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黑吉辽专用)

期中测验:易混易错精练

—易混易错·全盘掌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4小题,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其中第1~12小题选自第一章,第13~27小题选自第二章,第28~44小题选自第三章)

目前,全球65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下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3.1990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增加要比中西部快,其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东部低 B.东部地区的出生率比西部高

C.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的结果 D.中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5.“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在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乡村人口急剧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农业型专业村、工业型专业村、服务业型及其他专业村的劳动力外流数量明显增多,农村空心化容易引发农村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等诸多问题。下图为专业村劳动力外流演化机制。完成下面7-8小题。

7.根据专业村劳动力外流演化机制推断,空格项应选(???)

A.产业集中 B.产业多样 C.经济水平 D.区位条件

8.不同类型专业村劳动力外流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下列表述正确的(???)

①农业型专业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较多且增幅较大,劳动力外流趋势十分明显

②工业型专业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较少且增幅相对较小

③服务业型专业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有所减少,劳动力外流趋势有所缓解

④专业村劳动人口外出务工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区域人口生存所需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下图示意某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读图回答下列9-10小题。

9.当一个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小于人均生态足迹时,会出现生态赤字。图中人均生态赤字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新疆 B.西藏 C.山西 D.河北

10.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生产力高 B.自然灾害少 C.生态系统稳定 D.人口密度低

下图分别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影响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决定因素最可能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科技水平 D.消费水平

12.着力发展支柱产业后,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在(???)

A.24.98亿左右 B.0.05亿左右 C.33.34亿左右 D.0.25亿左右

下图是某城市空间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13-15小题。

13.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同心圆模式 B.多内核模式 C.扇形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处是商业 B.②处是高级住宅区

C.④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D.⑤处宜布局高新技术产业

15.城市工业区不断向市外移动是为了(???)

①保护城市环境????②拓展城市范围????③降低生产成本????④促进郊区发展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