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2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2平行线的判定展开。通过复习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巩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演绎推理进行数学证明。
2.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几何图形的直观理解。
3.强化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形,运用平行线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两组对应角相等或同位角相等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2.应用平行线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形,正确运用平行线判定方法进行解题。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设计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方法。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剪贴等活动,加深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包含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节的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平行线判定相关的图片、几何图形图表以及教学视频,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用于学生练习绘制平行线。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讲台上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展示解题过程和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展示两张平行的铁轨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说这两条铁轨是平行的?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行线的判定。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平行线的性质: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介绍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包括两组对应角相等和同位角相等。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平行线判定定理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4.学生练习:布置几道基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平行线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其他小组补充和完善。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如何证明两条直线不平行?
2.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讲解。
3.提问:平行线判定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4.学生回答:请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2.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提问:如何运用平行线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回答:请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5.教师提问:平行线判定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6.学生回答:请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平行线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是否体现了逻辑推理能力?
2.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提问: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是否体现了数学建模能力?
4.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行线判定定理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平行线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几何图形的历史:介绍平行线的概念及其在几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对平行公理的探讨。
-平行线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探讨平行线在物理学(如光学中的平行光)、工程学(如建筑设计中的结构稳定性)中的应用。
-几何图形变换:介绍平行线与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的关系,以及这些变换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关于几何图形历史的书籍或资料,了解平行线概念的发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