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同步说课稿+分层作业(人教版2019必修2)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教版2019必修2第6章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为核心内容,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1.通过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进化相关知识,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协同进化的概念、过程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协同进化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5.设计分层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协同进化的概念,培养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2.分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协同进化的定义: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协同进化的概念,即不同物种之间或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适应过程。例如,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相互适应,以及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强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例如,通过案例分析不同物种如何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2.教学难点
-协同进化的动态过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协同进化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如寄主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过程。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联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协同进化如何具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可以通过实例,如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协同进化如何导致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来解释这一联系。
-实际案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实际案例中,协同进化的过程往往涉及多种因素,学生可能难以从中抽象出核心原理。可以通过简化案例,突出关键因素,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协同进化的复杂性。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2生物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
2.辅助材料:收集协同进化的相关图片、视频,如捕食者与猎物的互动视频,植物与传粉者的图片等,以增强直观感受。
3.实验器材:如有条件,准备简单的模拟实验器材,如模型动物和植物,用于模拟协同进化过程。
4.教室布置:设置讨论区,便于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以及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协同进化的基本概念、实例介绍等。
-设计预习问题:如“什么是协同进化?”“举例说明协同进化如何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预习反馈功能,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教材和在线资源,了解协同进化的基础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疑问和自己的想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理解协同进化的概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捕食者与猎物的互动案例,引出协同进化的概念。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协同进化的过程及其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协同进化的实例。
-提问与讨论:勇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详细讲解协同进化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协同进化。
-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深入理解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作业题,如“分析某种生物的协同进化过程”。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反思总结:对学习过程和作业完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