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1.08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4.81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及其分类。

-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并能阐述其合理性。

-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观念,增强学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2.教学难点

-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与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特点、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使学生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典型的农业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美国的大牧场放牧业等,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农业生产相关的问题,如某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变化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图表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农业生产的过程、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特点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展示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视频,如农田种植、果园采摘、牧场放牧等,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活动?你能说出一些常见的农产品吗?农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农业生产受哪些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农业生产概述(10分钟)

-农业生产的概念: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不同的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例如,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多水田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北方地区气候相对干旱,多旱地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

-季节性和周期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如春季是播种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一定的周期。

-农业生产的分类:按照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按照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照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2.农业区位因素(20分钟)

-自然因素

-气候: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为显著,包括光照、热量、降水等要素。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椰子等;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温带作物。

-地形: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和分布。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或立体农业。例如,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发展了立体农业,山上种树,山腰种茶,山下种粮。

-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肥力、质地等不同,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例如,肥沃的黑土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酸性的红壤适合种植茶树等。

-水源: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