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地域差异显著说课稿-浙江省瑞安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一、教材分析
5.3地域差异显著-浙江省瑞安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本节课是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空间思维。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国家地理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域差异的形成机制,增强对国家地理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地域差异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表现。
②分析不同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③掌握地域差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地域差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关系。
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空间思维分析地域差异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从地域差异中认识到国家政策的重要性,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课本。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中国地图、地域差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黑板或电子白板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不同地理标志,如山脉、河流、城市等,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地图上感受到我国地域的多样性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的,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的地域差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3地域差异显著这一课。”
2.讲授新知(20分钟)
①地域差异概述
教师简要介绍地域差异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域差异的表现。
②形成原因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结合实例讲解。
③地域差异的影响
教师讲解地域差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地域差异带来的挑战。
④地域协调发展战略
教师介绍我国的地域协调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对地域差异的调节作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简述地域差异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表现。
2.分析我国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3.讨论地域差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的地域协调发展战略。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域差异的概念、形成原因、影响以及地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地域差异的相关问题。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搜集一篇关于地域差异的报道或文章,分析地域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地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地理概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以及各个地区的特色,适合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地域差异。
-《区域发展报告》:该报告每年发布,分析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地域差异的发展动态。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介绍GIS技术在地理信息管理、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信息在地域差异研究中的作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地域差异案例,如青藏高原、江南水乡等,深入研究其形成原因、特点和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域差异的解决策略,如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措施等。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地域差异专题报告,分享学习心得。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域差异,如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等,增强对地域差异的感性认识。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地域差异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
-通过模拟联合国等课外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地区的代表,探讨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地域差异概述
①地域差异的概念
②地域差异的表现形式
③地域差异的普遍性
②形成原因分析
①自然环境因素
②人文历史因素
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③地域差异的影响
①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