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之“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编写《红城风味志》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深入挖掘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编写《红城风味志》,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2.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编写《红城风味志》,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和篇章结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家乡的人和物,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记录和整理家乡文化,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一定的敏感性。然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以下是对学生层次的详细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如语法、修辞等,但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有限,可能缺乏记录和描述家乡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经验。
2.能力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渐成熟,但写作内容往往局限于个人经历和情感表达,对家乡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客观记录的能力有待提高。
3.素质方面: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但将这种感情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以及通过文字展现家乡文化特色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4.行为习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文化缺乏关注,需要通过课程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些学情分析对课程学习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家乡文化资源。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有所收获。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红城风味志》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和写作。
2.辅助材料:准备与家乡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教学工具:准备写作指导书籍、笔记本、笔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红城风味志》的编写,同时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风土人情,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家乡有哪些独特的记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记忆转化为文字,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编写一本《红城风味志》,我们应该记录哪些内容?”
3.**激发兴趣**:简要介绍《红城风味志》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写作要求**:讲解《红城风味志》的编写目的和基本要求,如记录家乡的人物、风景、风俗等。
2.**讲解写作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记录,包括观察、描写、议论等手法。
3.**案例分析**:选取《红城风味志》中的优秀案例,分析其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习。
4.**重点讲解**:针对家乡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记录,讲解如何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作品深度。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家乡题材进行讨论,确定写作方向。
2.**撰写提纲**: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撰写写作提纲,明确文章结构和内容。
3.**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提纲展示,其他小组提出修改意见。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红城风味志》的编写提出问题,如:“如何将家乡的风俗习惯转化为有趣的文字?”
2.**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提问与解答**:教师提问:“在编写《红城风味志》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3.**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总结**: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2.**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红城风味志》的初稿。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