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百家争鸣”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流派的形成及其影响。通过分析各家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使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
2.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认识不同学派的特点。
3.增强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4.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原因。
2.主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
难点:
1.理解不同学派思想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2.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决办法:
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原因。
2.利用图表、文献资料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比较不同学派的观点。
3.设计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理解思想流派之间的互动关系。
4.通过历史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百家争鸣的历史场景,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百家争鸣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资料。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要求学生阅读《论语》节选,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百家争鸣”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不同学派有何特点?”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孔子及其思想在百家争鸣中的地位。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百家讲坛》关于孔子思想的视频片段,引出“百家争鸣”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家的核心观点,结合《孟子》等文献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如道家、法家)的异同。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百家争鸣”的短文,阐述自己对某一学派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庄子》、《韩非子》等与百家争鸣相关的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书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
(2)学生能够说出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如孔子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法治思想等。
(3)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学派思想之间的异同,理解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思维能力方面: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在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学会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学生通过学习百家争鸣,认识到思想解放运动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在了解各家思想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化观念,培养了包容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