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课了(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8上课了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上课了”,学生能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课堂纪律,尊重师长,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知,对学校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关于课堂规则和纪律的认识尚浅。他们可能对“上课”这一日常行为有所体验,但对其中蕴含的法治意识和集体责任感的理解还较模糊。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游戏和互动活动有较高的参与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基础阶段,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学习。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通过游戏和故事来学习,有的则更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和模仿来掌握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在注意力和自控能力上可能存在不足,容易分心。在学习课堂规则时,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规则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进行引导。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活动中表现出害羞或退缩,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教材,以便课堂阅读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上课了”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简单的图表,用于辅助说明课堂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
3.教室布置:布置教室,设置小组讨论区,提供桌椅以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确保教学环境适宜学生参与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教室门口,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气问候学生:“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道德与法治》中的《上课了》这一课,准备好了吗?”
2.学生齐声回答:“准备好了!”
3.老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课堂,感受上课的乐趣,学习如何做一个守纪律、有责任感的好学生。”
二、新课讲授
1.情景导入
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学生上课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视频中的学生上课表现怎么样?他们做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学生观看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上课应该遵守的纪律。
2.阅读课文
老师分发教材,让学生自主阅读《上课了》这一课,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小动物们是如何上课的?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阅读后,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讨论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们在课堂上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4.角色扮演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堂场景,让学生扮演学生和老师,体验上课的过程。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总结提升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课应该遵守纪律,尊重师长,珍惜学习机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做到守纪律、有责任感。”
三、课堂练习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同学上课不遵守纪律,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2.老师出示情景卡片,让学生根据情景,写出相应的课堂规则。
学生完成练习,老师点评。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我最喜欢的一堂课”评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课堂。
学生分享,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上课了》这一课,知道了上课应该遵守纪律,尊重师长,珍惜学习机会。”
2.老师鼓励学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做到守纪律、有责任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五、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与父母分享今天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并尝试制定一个自己的学习计划。”
2.老师强调作业要求:“作业完成后,请家长签字,明天早上交给我。”
六、教学反思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积极,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老师提出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小学生应该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课堂纪律、校园安全、人际交往等方面,可以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