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单元珍惜特殊保护第13课法律护我成长第1框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说课稿苏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单元珍惜特殊保护第13课法律护我成长第1框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说课稿苏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五单元珍惜特殊保护第13课法律护我成长第1框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法律基础知识相衔接,引导学生认识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的法律地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基本的法律概念、权利与义务等。然而,对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知识,学生可能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身权益和成长环境中的法律保护有较强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如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乐于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这有利于开展本节课的互动式教学。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法律概念较为陌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此外,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意义时可能存在障碍。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案例、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教科书《(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平台,用于布置作业和发布相关学习资源。
3.信息化资源: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文本、案例视频、图片资料。
4.教学手段: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问答等。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新闻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当我们看到这些情况时,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法律基础知识,如基本的法律概念、权利与义务等。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的法律地位,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内容。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安全问题等,分析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重要性。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未成年人遇到法律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教师指导: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强化正确做法。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未成年人享有特殊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章节,了解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和保护措施。
-撰写心得: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心得体会。
6.教学活动安排
-情景模拟:设计一系列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课堂辩论:针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相关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7.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知识点梳理
1.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地位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未成年人享有法律上的特殊保护,这是基于他们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
2.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法规
-《未成年人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