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之“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编写《红城风味志》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中的“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编写《红城风味志》,主要内容包括家乡风物、人物、文化习俗的记录与整理。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到的写作、文学知识相联系,特别是对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编写《红城风味志》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组织与审美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4.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参与编写《红城风味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调查,收集家乡的风物、人物和习俗,并将其转化为文字,编写《红城风味志》。
-例如,重点讲解如何运用描写手法,将家乡的自然景观、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等具体形象地呈现在文字中。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文化的内涵,将其与个人情感、社会责任相结合,形成有深度、有温度的写作内容。
-例如,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家乡文化了解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邀请当地文化传承人分享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另一个难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资料整理和分类,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资源和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红城风味志》的编写指南和相关的家乡文化背景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家乡风景照片、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记录本和笔,方便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开始,我以“家乡,这个充满情感的字眼,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是我们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开场白,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接着,我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风物、人物和习俗,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准备。
二、新课导入
1.阅读教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教材《红城风味志》编写指南,了解编写要求、方法和步骤。
-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编写《红城风味志》,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传承家乡文化。
2.分析教材,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分析教材,找出编写《红城风味志》的重点内容:观察、调查、记录、描写、整理。
-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描写手法,将家乡的自然景观、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等具体形象地呈现在文字中。
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各自小组的编写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家乡实际情况,确定各自小组的编写主题,如家乡特色美食、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确定编写主题。
三、探究课文主旨内容
1.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编写主题,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调查。
-学生分享编写主题,阐述选择该主题的原因。
-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和调查,为编写《红城风味志》收集素材。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历史渊源、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家乡文化,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3.学生撰写《红城风味志》初稿,进行文字创作。
-学生根据收集到的素材,撰写《红城风味志》初稿,进行文字创作。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运用描写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四、教学活动
1.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家乡文化素材。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家乡博物馆、访问民间艺人等,收集家乡文化素材。
-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
2.学生分享实地考察成果,进行交流与讨论。
-学生分享实地考察成果,进行交流与讨论,互相学习、借鉴。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