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平均数第2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2课时”内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情境,运用平均数计算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平均数,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平均数计算,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运算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通过探索平均数的性质,深化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重点强调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所有数据加总后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将数据加总后除以数据个数得到平均数,强调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
-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2.教学难点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处理,以便于计算平均数。
-平均数的性质理解: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的性质,例如,一组数据中存在异常值时,平均数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数据的整体情况。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比较:难点在于理解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2课时”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平均数计算实例的图片、图表,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3.教学工具:计算器、数据记录表等,用于辅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和实践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在讲台上准备实验操作台,方便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所有数据加总后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平均数的更多应用,深入理解它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学生)记得,老师。
二、新课讲授
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请看屏幕上的例子,有一组数据:2、4、6、8、10,我们要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老师,平均数就是把这些数加起来,然后除以数的个数。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一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告诉我你们的结果。
(学生)我计算出来是6。
(教师)很好,同学们都计算出来了平均数是6。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也可以用手工计算的方法。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我觉得手工计算更好,可以锻炼我们的计算能力。
(教师)是的,手工计算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加深我们对计算过程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计算器,我们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这个结果。
(学生)好的。
(教师)计算完成后,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的结果。
(学生)老师,我计算出来也是6。
(教师)太好了,同学们都验证了平均数是6。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所有数据加起来,然后除以数据个数。
2.平均数的性质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平均数的性质。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例子,这组数据:2、4、6、8、10,平均数是6。现在,我们在这组数据中添加一个新数据,比如12。
(学生)老师,如果添加12,平均数会变大。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添加12后的平均数。
(学生)我计算出来是7.2。
(教师)很好,同学们都计算出来了平均数是7.2。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结果。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我发现,添加一个比原来平均数大的数,平均数会变大。
(教师)是的,同学们观察得很准确。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如果添加一个比原来平均数小的数,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如果添加一个比原来平均数小的数,平均数会变小。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性质:添加一个比原来平均数大的数,平均数会变大;添加一个比原来平均数小的数,平均数会变小。
3.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可以用平均数来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