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词二首》说课稿长春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词二首》是长春版教材,本课选自《宋词三百首》。这两首词分别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两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宋词中的佳作。通过学习这两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宋词的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赏析《青玉案·元夕》和《雨霖铃·寒蝉凄切》,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同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九年级学生在进入本课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对古典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感知。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接触过一些唐宋诗词,对词牌、作者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尤其是对具有画面感和情感表达强烈的诗词。他们在阅读和欣赏诗词时,往往能展现出较强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诗词内涵和把握作者情感方面存在困难。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偏好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音韵美,有的则更倾向于分析词句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二是把握词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三是理解词人的人生经历与作品情感之间的关系。这些困难可能源于学生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对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不足。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和感受诗词,同时加强文化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作者情感。
2.设计“诗词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词牌和词的韵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中的意象,如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词的意境。
4.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词人创作情境,加深对词人情感的体验和词作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播放一段与宋词相关的音乐,如《青玉案·元夕》中的旋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氛围。
2.回顾旧知: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诗词知识,如词牌、词的格式等,唤起学生的记忆。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
a.介绍辛弃疾和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b.讲解《青玉案·元夕》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词牌、格律、韵律特点。
c.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举例说明:
a.以《青玉案·元夕》为例,讲解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意境。
b.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分析词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抒情手法。
3.互动探究:
a.组织学生讨论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b.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词中某一意象或情感的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
a.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选一首诗词进行朗读,并尝试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b.学生分组进行诗词创作,以《青玉案·元夕》或《雨霖铃·寒蝉凄切》为蓝本,创作一首新词。
2.教师指导:
a.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朗读和创作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b.针对学生的创作,教师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学生课后阅读《宋词三百首》中自己喜欢的诗词,并尝试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2.撰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或《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
1.板书标题:《词二首》
2.板书内容:
a.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b.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c.词牌、格律、韵律
d.意象、情感、修辞手法
e.课后阅读与作业
七、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在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