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月是故乡明教学案例.docx
文件大小:39.8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3.2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徘徊、旖旎、无垠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梳理文章结构,了解作者围绕月是故乡明所写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理解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景物和事件表达出来的。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对故乡的那份独特的眷恋,以及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和语言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同时展示一些故乡的风景图片,如故乡的田野、村庄、小河等,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氛围。

2.歌曲结束后,提问学生:听到这首歌,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有没有特别怀念的故乡场景?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从而引出课题《月是故乡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词,如徘徊、旖旎、无垠、碧波、巍峨、萌动、澄澈、篝火、瑞士、莱蒙湖、燕园胜地、良辰美景等,指名学生认读,纠正读音错误。

3.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旖旎(柔和美丽)、无垠(没有边际)、澄澈(清澈透明)等,教师结合上下文进行简单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月是故乡明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开篇点题,指出自己在故乡望月思乡的感受,然后回忆了故乡的月亮以及故乡的一些生活场景,如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等,最后通过对比他乡之月,再次强调月是故乡明,抒发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20分钟)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开篇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这是一种普遍的认知,为下文引出自己对故乡月亮的独特情感做铺垫,强调故乡月亮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2.学习第2-4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描写故乡月亮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故乡夏夜美景的描写,如烟波浩渺的湖水、数星星、点篝火捉知了等,展现了故乡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眷恋之情。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生活的美好,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学习第5-6自然段

-教师范读这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世界各地的月亮,如瑞士莱蒙湖的月亮、非洲大沙漠的月亮、大海上的月亮、高山上的月亮等,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作者写这些地方的月亮,是与故乡的月亮形成对比。他乡的月亮虽然也有其独特之处,但在作者心中,都比不上故乡的月亮。通过对比,突出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特殊地位,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提问: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对比?

-学生找出: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中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4.学习第7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