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38.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2.85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能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知道\(g=9.8N/kg\)的物理意义。

-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应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了解重心的概念,会确定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等环节。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及应用。

-重力的方向。

2.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

-对重心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抛向空中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以及自由下落的雨滴等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总是会落向地面?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3.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引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1.重力的概念(5分钟)

-教师讲解: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强调:重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上的物体。

-提问: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人造卫星等物体是否受到重力作用?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进一步解释,加深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重力的大小(10分钟)

-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进行猜想,可能的答案有: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物体的位置有关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排除与物体形状、位置无关的因素,确定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天平。

-讲解实验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记录钩码质量\(m\)和对应的重力\(G\)。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调零,让钩码静止时读数,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填入如下表格:

|钩码质量\(m/kg\)|钩码重力\(G/N\)|

|----|----|

|0.1||

|0.2||

|0.3||

|0.4||

|0.5||

-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G-m\)图像。

-观察图像,分析重力\(G\)与质量\(m\)的关系。

-得出结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约等于\(9.8N/kg\),用\(g\)表示,即\(g=\frac{G}{m}\),变形可得\(G=mg\)。

-讲解\(g=9.8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3.重力的方向(8分钟)

-演示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观察细线的方向。

-改变物体的位置,再次观察细线的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细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讲解竖直向下的含义:与水平面垂直向下。

-提问:如何利用重力的方向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展示重垂线的实物,并讲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4.重心(7分钟)

-教师讲解: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演示实验:

-用手指支撑薄木板,找到能使木板平衡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木板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