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4.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并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对于鲍照也许我们并不熟悉,但李白、杜甫我么应该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这样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见杜甫对鲍照评价之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明教学目标
教师出示PPT,学生齐读明确。
三、整体感知
解题这首诗的标题如何理解?
明确:拟:模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书写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为第四首。
诵读感知(听范读,正音、明节奏,指明学生朗读。)
思考: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字是哪个?
明确:愁:(1)谁愁?(2)愁什么?(3)为什么愁?(4)如何表现愁?
自由朗读,疏通诗意。【2分钟】
这样一位有抱负、有非凡才华的诗人为何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要联系时代背景,诗人处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森严门阀制度下。
教师链接播放易中天关于门阀制度的解释。
明确:门第决定人生。
那么作者如何如何引出人各有天命呢?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比兴、比喻手法,用泄水的自然现象作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人的出生就像水一样依照高低不同流向各方。人的命运也由家庭门第,高低贵贱而决定。
诗人如此之愁,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是如何解心中愁苦的?(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1、酌酒为消愁2、悲歌为断愁,
所以清·沈德潜《古诗源》中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么最后诗人愁情消除了吗?从那句可以看出来?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追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下句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下句“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与下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再品读)
平静恬淡——开始
认命自我宽慰——发展
命愁苦悲愤——转折
不认命抗争——高潮
认命无奈——低谷
小结:
诗歌“情志”,通过刻画诗人满怀郁结,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自我形象,抒发了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愤慨。
拓展: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以下是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1、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3、《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
示例:有志者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作业:比较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从内容、情感和句式三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放映刘媛媛超级演说家《寒门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