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古代西亚、非洲文化”为主题,结合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教材,通过分析西亚和非洲古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设计思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西亚和非洲古代文明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理解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学习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批判性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西亚和非洲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等。
-掌握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理解古代西亚和非洲文明对后世文明的影响。
2.教学难点:
-西亚和非洲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如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流域的关系,苏美尔文明与两河流域的关系。
-识别和分析古代西亚和非洲文明中的历史遗迹,如金字塔、巴比伦塔等,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阿拉伯数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对世界数学发展的影响。
-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不同古代文明在文化发展上的异同,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的比较。
-培养学生对古代西亚和非洲文明的整体认识,包括其发展历程、文化特点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本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金字塔的图片,以及古代文明交流的视频资料。
3.教学工具:准备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线。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文明吗?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世界的?”
展示一些关于古埃及金字塔、苏美尔古城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代文明案例进行分析,如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以及古代文化中的哪些元素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古代文明的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代文化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所学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西亚、非洲文化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文明与现代世界的联系。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古代西亚文明: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两河流域文明,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