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3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说课稿3新人教版。本节课以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注重历史事实与史观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②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③掌握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教学难点,
①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过程。
②理解外交政策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③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难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深入理解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评价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通过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外交角色,模拟外交谈判,增强学生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体验。
3.利用多媒体展示外交事件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学习兴趣。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外交政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困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外交事业的发展”。
2.讲授新知(20分钟)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环境。
-分析我国外交政策从“一边倒”到“一边倒,一边争取”的转变。
-引导学生讨论这一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②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成就
-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
-讲解我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重大外交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③新时期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外交成就。
-讲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3.巩固练习(10分钟)
①小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②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外交事件,让学生分析我国在该事件中的外交策略和成果。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意义。
5.作业布置(5分钟)
①请学生收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的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②思考: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我国外交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能够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要事件,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具体包括:
-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
-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
-掌握我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重大外交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外交成就。
2.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外交政策,培养了以下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和外交政策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家认同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学习我国在外交领域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国际视野: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4.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提高了以下实践能力:
-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与同伴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
-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外交政策,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