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文件大小:22.7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3.54千字
文档摘要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鱼我所欲也》一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阐述了“义”与“利”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九年级学生已学过的孟子相关内容相衔接,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增强道德判断力和价值取向。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和古代文化的距离感,学生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样的经典篇章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学情特点:

1.学生在知识层面:对孟子及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著作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哲学思想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他们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掌握程度不一,对句式结构的变化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2.学生在能力层面:阅读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分析孟子观点时,学生可能难以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学生在素质层面: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中,对“义”与“利”的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社会责任感。

4.学生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3.信息化资源:网络数据库中的古代文学资料、孟子相关研究文章、音频讲解资料。

4.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片段、讨论卡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鱼我所欲也’这句话?它出自哪位古代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著名篇章——《鱼我所欲也》,作者是孟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鱼我所欲也》的原文,并指出文章的作者、标题、背景等信息。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和语气。

-教师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孟子在文中阐述的“义”与“利”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义”比“利”更重要?他提出了哪些论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师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鱼我所欲也》的主要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教师展示几个与文章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强调文章的中心思想。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孟子的“义”与“利”的关系。

-教师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论证结构,提醒学生注意在学习文言文时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孟子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孟子》中的其他篇章,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篇进行研读,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师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注意字数和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告知学生下次课的预习内容,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鱼我所欲也》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分析和讨论,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能够更加熟练地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

2.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