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7.1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说课稿苏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本节课属于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内容,重点介绍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光合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之前学习的“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内容相关。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1)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2)生命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形成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本认识;3)社会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充满兴趣,但同时也面临学习习惯和自律性方面的挑战。在知识方面,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如细胞、组织等,但对于植物的生命活动、生态系统的概念还较为陌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有所发展,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
在素质方面,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潜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不够浓厚,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这些学情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再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总之,教师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对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这一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显微镜、植物标本、光合作用模型。
2.课程平台:学校生物学科资源库、在线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视频、植物生长环境图片、食物链和食物网动画。
4.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网络查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幅丰收的田野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粮食从何而来?”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引入新课:宣布本节课的主题为“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光合作用(10分钟)
-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展示光合作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光合作用的实际效果。
2.食物链和食物网(10分钟)
-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
-展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如何利用绿色植物?
-如何保护绿色植物?
2.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如何保护绿色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光合作用(10分钟)
-食物链和食物网(1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