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7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7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7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2.增强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锻炼思维品质:通过解读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提高学生运用古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的文言文知识,对古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阅读理解有一定的基础。然而,面对《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样一篇较为复杂且富有哲理的文章,他们可能对其中涉及的绘画理论、文学批评及古代审美观念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对文学艺术类的课程普遍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阅读和讨论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则更倾向于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学生可能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其次,对于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学生可能难以将其与文学欣赏相结合,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此外,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难以提出有深度的见解。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对文与可的生平和绘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与可或古代文人,通过模拟对话来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艺术观点和审美情趣。
3.利用多媒体展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画作,并分析文与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出竹子的神韵。
4.结合课堂讨论,适时引入相关绘画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一幅好的画作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简要谈谈。
(学生)……
(教师)很好,大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幅好的画作。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探讨文与可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描绘出竹子的神韵,以及他独特的绘画理论。
二、自主学习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文,注意以下几点:
1.文与可的生平简介;
2.文章中提到的绘画理论;
3.文章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
(学生)……
三、课堂讨论
(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课堂讨论。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谈谈以下问题:
1.文与可的生平对他绘画理论的形成有何影响?
2.文章中提到的绘画理论有哪些特点?
3.文章对竹子的描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
(教师)同学们,文与可的生平经历丰富,他的绘画理论深受其影响。他提出的“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等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理论。在描绘竹子时,他不仅注重形态的描绘,更注重表现竹子的精神气质。
四、深入探究
(教师)接下来,我们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内容:
1.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如何体现“以形写神”?
2.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气韵生动”?
3.文章对竹子的描绘有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
(教师)文与可的“以形写神”理论,强调的是在描绘物体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态的描绘,更要表现其内在精神。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形态、颜色、姿态等方面的细致描绘,同时也表现出了竹子的坚韧、清高、高洁等精神品质。
五、总结提升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及其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体现。以下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1.文与可的生平经历对其绘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文章中提到的绘画理论具有“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等特点;
3.文章对竹子的描绘细致入微,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