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七节哺乳动物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七节“哺乳动物”为主题,通过讲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分类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哺乳动物。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哺乳动物的特征,学生能够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科学观察和分类的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了解人类与哺乳动物关系的过程中,树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分类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动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但对于哺乳动物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可能掌握得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自然界和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对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仍有待加强。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视频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对哺乳动物的特征理解可能存在模糊,难以区分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在分类和命名上可能遇到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形态相似或特征不明显的哺乳动物。此外,将哺乳动物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可能会遇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挑战。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标本(如哺乳动物骨骼、皮毛等)、模型(如哺乳动物模型)、显微镜。
-课程平台:学校生物学科网络平台、生物教学软件。
-信息化资源:哺乳动物图片库、视频资料、在线生物百科全书。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野生动物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级的动物?”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4.总结:教师总结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哺乳动物的特征(5分钟)
-讲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温恒定等。
-展示哺乳动物图片和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特征。
2.哺乳动物的分类(10分钟)
-介绍哺乳动物的分类方法,如按食性、生活环境等分类。
-展示哺乳动物分类树,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哺乳动物。
3.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分钟)
-讲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如家畜、宠物、药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哺乳动物?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哺乳动物的保护措施,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2.提问:哺乳动物有哪些分类方法?
3.提问: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2.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保护哺乳动物的建议。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2.讲授新课:讲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分类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和讨论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5.师生互动环节:培养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双边互动:
1.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
1.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学生能够认识到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学生能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