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新人教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燃烧和灭火”为主题,结合九年级化学上册新人教版教材,围绕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消防安全意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燃烧和灭火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强化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此外,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掌握灭火的基本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通过实验验证灭火方法的实际效果,如使用灭火器灭火。
2.教学难点:
-理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如火焰、烟雾、灰烬等产物的形成。
-掌握不同类型的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分析实际火灾案例中灭火策略的选择,理解灭火措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操作中准确控制实验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实验记录表。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讨论。
-信息化资源:网络上的化学实验视频、火灾案例报道、灭火器使用说明等。
-教学手段: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火灾现场的视频,提问学生:“面对火灾,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如何有效地进行灭火?”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20分钟)
-燃烧的条件:讲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通过实验演示验证(如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灭火的原理:介绍灭火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验说明如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灭火器的使用:展示不同类型的灭火器,讲解其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3.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题目:布置与燃烧和灭火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讨论解题思路。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实际火灾案例中灭火策略的选择,分享不同观点。
4.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如“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灭火器的使用顺序是怎样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安全意识:强调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环保意识:讲解化学与环保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7.总结环节(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布置与燃烧和灭火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间: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理解并解释这些条件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掌握了灭火的基本原理,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灭火器及其适用场景。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火焰、烟雾、灰烬等产物的特征。
2.技能提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记录和实验分析的能力。
-学生学会了如何安全地使用灭火器,增强了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升了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通过分析火灾案例,发展了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
-学生在讨论灭火策略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策略规划能力。
-学生在课堂提问和回答中,提高了语言表达和组织思维的能力。
4.情感态度:
-学生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认识到火灾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学生通过学习,提升了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
5.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在家中准备灭火器、了解火灾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