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未选择的路》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本课选自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现代诗歌。诗人通过描绘两条未选择的路,表达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本诗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敢面对人生的选择。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解读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通过分析《未选择的路》,学生将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并承担相应后果。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基本的诗歌阅读和欣赏方法,了解了一些诗歌的基础知识,如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象征手法。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分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诗歌和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探索和欣赏诗歌中的美感。他们在思维能力上能够理解简单的象征和隐喻,但分析深层含义时可能需要引导。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直观形象的学习,有的则更倾向于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寓意,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时,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把握。
-在表达个人理解和感受时,可能会遇到词汇和语言表达的障碍。
-面对较复杂的文学作品,可能会感到阅读压力,影响阅读体验和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以便于跟随课堂进度阅读《未选择的路》。
2.辅助材料: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简介、创作背景等,以及用于辅助理解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播放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辅助材料。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座位以便于小组讨论,并预留空间进行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未选择的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这些选择对你们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人生选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选择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诗歌内容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未选择的路》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过程:
-讲解《未选择的路》的背景和作者弗罗斯特的简介。
-逐段解读诗歌,分析其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使用图表或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象征意义。
3.诗歌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未选择的路》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过程:
-选择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象征,如“两条路”、“黄色的树林”等,进行分析。
-介绍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某一象征或意象,探讨其深层含义。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诗歌的深度理解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诗歌中的一个象征或主题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象征或主题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它对个人的启示。
-每组准备简短的汇报内容,以备向全班展示。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未选择的路》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思考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在人生选择中的启示。
过程:
-简要回顾《未选择的路》的内容和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强调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选择。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选择的短文或诗歌,以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选》:为学生提供弗罗斯特的其它诗歌作品,如《停马在雪夜的树林旁》、《修墙》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弗罗斯特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人生之路》:收录了多位诗人关于人生选择和道路的诗歌,如泰戈尔的《人生之路》、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