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3)(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思维、地理实践和地理情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学生能够发展空间思维,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提升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的观察,使学生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正球体,而是略扁的椭球体,并了解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概念。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差现象,以及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使用地球仪: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地球仪,包括如何旋转地球仪、如何定位各个大洲和大洋、如何读取经纬度。
2.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直观理解:由于地球的形状并非直观可见,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地球的略扁椭球体形状,需要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比较,以及实际测量地球直径与半径的对比来帮助学生理解。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物理意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表产生的实际影响,如时差、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需要通过实例和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
-地球仪的使用技巧:学生可能对地球仪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如如何平稳旋转地球仪,如何读取经纬度等。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的图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以及与地球相关的基础知识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经纬度尺等,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测量。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讲台上布置实验操作台,以便演示地球仪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地球的全景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指出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和地球仪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和地球仪的功能。
过程:
讲解地球的定义,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
详细介绍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略扁椭球体形状,并解释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概念。
介绍地球仪的功能,包括如何使用地球仪定位各个大洲和大洋,如何读取经纬度,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地球和地球仪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理现象案例,如极地冰盖融化、热带雨林分布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模拟和解释这些现象。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理研究”或“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和地球仪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功能、案例分析等。
强调地球和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地球仪。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在家中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介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