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课文。本诗为唐代诗人李白创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豪放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个性魅力和艺术风格。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化的内涵。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将进酒》,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常见修辞手法和部分唐代诗歌的知识,能够进行初步的文学鉴赏。
2.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古诗词有较高的兴趣,愿意探索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能力上,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将进酒》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以及对诗人创作背景的深入了解。此外,如何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也是学生需要克服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以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为辅助。首先通过讲授介绍《将进酒》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思维碰撞。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诗人创作过程,增强学习体验。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诗歌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信息量。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古代的诗人是如何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吗?”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内容,如《将进酒》之前的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将进酒》的创作背景、诗人简介、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句子,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解释“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某一节,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随后进行小组汇报。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五言绝句,以“酒”为主题,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建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将进酒》的艺术价值和在古诗词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如何将古典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强调作业要求,包括作业的提交时间和格式,以及评价标准。
6.课后延伸(约10分钟)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李白的诗歌,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建议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7.教学反思(约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李白的《将进酒》原文及注释。
-李白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庐山谣》、《望庐山瀑布》等。
-唐代诗歌选集,如《全唐诗》中收录的其他诗人的作品。
-与《将进酒》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如唐代的酒文化、诗歌创作背景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深入研究李白诗歌中的豪放主义风格,分析其与其他诗人的区别与联系。
-探索《将进酒》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唐代诗歌中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分析《将进酒》中的情感表达,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研究唐代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对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