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历程,认识商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经济学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代商业贸易的基本形态、特点和影响,为后续学习古代经济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古代商业贸易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解读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分析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商业贸易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商业贸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古代社会的整体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可能对古代手工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所了解,但对于商业贸易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古代商业贸易的组织形式、流通方式、市场规模等方面,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对商业贸易的历史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通过探究历史现象来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处理较为复杂的文本信息。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信息学习,如通过地图、图表等形式来理解商业贸易的空间分布和模式。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古代商业贸易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古代商业术语的解读、对商业活动与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商业贸易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此外,由于古代商业资料相对匮乏,学生可能难以找到足够的史料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知识时遇到挑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特别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教材中关于古代商业贸易的相关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古代市井生活的图片、商业交易的图表、历史文献节选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直观性。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准备实验操作台,用于展示古代商业贸易的相关模型或模拟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古代城市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古代城市的繁荣景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古代城市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的商业贸易,探究其发展历程和影响。
2.讲授新知(20分钟)
-介绍古代商业贸易的基本形态:市井贸易、长途贩运、商业城市等。
-讲解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货币的使用、度量衡的统一、市场的发展等。
-分析古代商业贸易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加强地区联系等。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古代商业贸易的代表人物和事件,如丝绸之路、商业市集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分析古代商业贸易的利弊,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古代商业贸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给予点评和指导。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商业贸易的重要性和影响。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古代商业贸易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
-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某一地区的商业贸易发展情况,并撰写简要报告。
-思考: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商业贸易与现代商业发展的认识。
-下节课将进行小组展示,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古代商业贸易的基本形态,如市井贸易、长途贩运、商业城市等。
-学生了解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包括货币的使用、度量衡的统一、市场的发展等。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古代商业贸易的代表人物和事件,如丝绸之路、商业市集等。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史料实证,提高了分析历史文献和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锻炼了历史解释能力,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商业贸易的历史意义。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思维发展:
-学生通过学习古代商业贸易,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够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