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同步说课稿(部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待定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将围绕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课程内容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识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有初步的认识和兴趣。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接触过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对历史时间线和重大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尚未深入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尚需培养。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历史概念,但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历史素养有待提高,他们可能对历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不及时等问题,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掌握。
总体来说,学生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相对有限,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历史图片、地图资料
-网络资源(历史文献、教学视频片段)
-教学PPT
-学生练习册及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开场通过展示一张西汉疆域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朝代的地图吗?这个朝代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提出问题:“西汉的建立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文景之治’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内容。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的起义、楚汉争霸等关键事件,以及西汉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用PPT展示“文景之治”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讲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通过历史文献和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讲解“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的传承、经济发展模式等。
3.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教师提问:“西汉的建立有哪些重要因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关键点。
-教师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西汉时期的官员,你会如何向皇帝建议治理国家的策略?”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涉及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并巩固知识点。
5.课堂总结(用时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6.作业布置(用时3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文,深入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强调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教学设计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文帝本纪》:这两篇传记详细记载了刘邦和文帝的历史事迹,是了解西汉建立和文帝治国的宝贵资料。
-《汉书》:作为东汉班固所著的史书,其中对西汉的历史有详细的记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的这部史书涵盖了从周朝到北宋的历史,其中对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全面的记载和分析。
-《中国大历史》等相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