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说课稿(1)(新版)沪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燃烧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常见的化学反应。内容涉及燃烧的定义、条件、类型及实例,以及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化学反应”章节紧密相关。学生已学过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并了解燃烧这一特定类型的化学反应。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化学反应现象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2.培养学生对燃烧这一化学现象的理解,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解释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燃烧的定义和条件:使学生准确理解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有可燃物存在。
②燃烧的类型和实例: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区分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燃烧的特点。
③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一能量转换过程。
2.教学难点,
①燃烧条件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并能在实际中识别这些条件。
②燃烧过程的微观解释:让学生理解燃烧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导致能量的释放。
③燃烧与安全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燃烧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安全意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模型(如蜡烛、木炭)、实验器材(火柴、酒精灯)。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学习资料和在线互动。
-信息化资源:燃烧反应的动画视频、燃烧实验的图片资料、相关科学知识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视频,如蜡烛燃烧、火焰烧烤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是什么?燃烧有什么特点?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燃烧的定义和条件。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燃烧的定义和条件(5分钟)
-讲解燃烧的定义: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分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燃烧条件的具体应用。
2.燃烧的类型和实例(10分钟)
-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分析固体、液体和气体燃烧的特点,举例说明。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燃烧的现象。
3.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5分钟)
-讲解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能量转换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互相解答疑问。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解答。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教师总结:针对学生回答,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燃烧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拓展:介绍燃烧在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八、布置作业(5分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2.学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复习。
教学过程设计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通常伴随有火焰、光和热的产生。
2.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助燃物:支持燃烧的物质,通常是氧气。
-达到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3.燃烧的类型
-完全燃烧: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稳定的产物,如二氧化碳和水。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