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说课稿苏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以《再别康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徐志摩的诗歌艺术。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力和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意象,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通过诗歌的语言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中的主要意象,如“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等,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
-情感把握:强调学生通过对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培养对诗人情感的感知和表达。
2.教学难点:
-意象的丰富内涵: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通过对比、联想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金柳”、“波光”等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
-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学生对现代诗的语言节奏和音韵美较为陌生,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从而理解诗歌的音乐性。例如,在朗读“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时,要指导学生体会“悄悄”与“笙箫”之间的对比,感受其情感表达的细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PPT展示诗歌原文、作者背景、康桥风光等,丰富教学资源。
2.朗读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供更多诗歌鉴赏的参考。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再别康桥》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设计一系列问题,如“诗歌中哪些意象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和课堂提问,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如诗歌意象分析、情感解读等。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徐志摩的生平介绍或康桥风光的视频,引出《再别康桥》。
讲解知识点: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核心内容。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诗歌仿写或创作作业,让学生尝试运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徐志摩或其他现代诗人相关的诗歌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诗歌仿写或创作作业。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诗歌的阅读和欣赏。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通过拓展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徐志摩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留学背景、爱情经历以及创作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诞生背景。
-现代诗歌发展历程:梳理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