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本课主要讲述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历史变革,包括国家的形成、奴隶制的兴起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原始社会、氏族社会等相关知识相衔接,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史观。同时,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使学生了解社会制度的演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
3.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但由于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认识还不够。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常识,对人类社会的简单发展历程有所了解,但缺乏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的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提问和思考的习惯。此外,学生在时间管理和课堂纪律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
针对这些学情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几点: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律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或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历史教学平台,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在线资源。
3.信息化资源: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地图等,用于辅助教学和拓展学生视野。
4.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历史事件。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让学生预习《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早期国家的形成原因”和“奴隶制社会的特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古代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如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奴隶制社会的特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如对奴隶制社会的经济结构提出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或简短的历史故事,引出《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早期国家形成的条件、奴隶制社会的特点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通过讲述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家的形成过程。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地区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以及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如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古埃及文明。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如探讨奴隶制社会的剥削与反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早期国家形成和奴隶制社会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