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学案编写目的
本套导学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物理知识,以应对2024年的中考。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梳理、典型例题分析以及配套练习,引导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解题能力,熟悉中考物理的命题规律和题型特点,从而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中考物理复习。
三、导学案结构
1.知识梳理
-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详细罗列各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以图表、填空等形式呈现,便于学生快速回顾和记忆。
-对重点概念、定理、公式进行深入解读,明确其内涵、外延及应用条件。
2.典型例题
-精选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中考真题及模拟题,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常见题型。
-每道例题都配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条件、找准解题突破口,掌握规范的解题步骤。
3.针对练习
-根据知识点和题型特点,设计适量的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题难度适中,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答案解析
-对所有练习题给出详细的答案解析,不仅给出正确答案,还对每一步的解题依据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过程,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和解题误区。
四、具体内容示例
第一章机械运动
1.知识梳理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时间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有、等。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使用前要观察它的、和。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等。
-运动的快慢
-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是。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且速度的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为。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和。
2.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所测铅笔的长度为cm。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由图可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铅笔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3.4cm和3.5cm之间,更接近3.45cm,所以铅笔长度为3.45cm。
-例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10min内通过6km的路程,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m/s。
-解题思路:已知路程s=6km=6000m,时间t=10min=600s,根据速度公式v=s/t,可得平均速度v=6000m÷600s=10m/s。
3.针对练习
-基础题
-1.某同学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50.1mm、50.1mm、50.2mm、48.0mm、50.3mm,则他的测量结果应是()
A.50.2mmB.49.74mmC.50.18mmD.50.175mm
-2.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km/h,合m/s。
-提高题
-1.一列长20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2km的隧洞,火车完全在洞中的时间是s。
-2.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1,通过的路程之比是2:1,则通过这段路程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拓展题
-1.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选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m/s。
4.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