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物理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16-1736
一、选择题(题,分)
1.测量是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或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0NB.铅笔的长度为
4.10cm
C.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D.读取温度计示
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0N,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铅笔的长度是4.10cm,故B正确,不符合题
意;
C.图中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是错误的,并且用手拿砝码,也是错误的,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温度计在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声让我们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乙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
C.丙图: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说明声音能传递能
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这表明正在发声的物
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目的是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符合题意;
C.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听到铃声逐渐减小,可以推理假如玻璃罩内是真空,
将不能听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静止的烛焰随音箱发出声音的变化而“舞动”起来,火焰获得了能量,说明声
音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光让我们通过视觉认识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由于漫反射,同学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地上的书
B.乙图:小聪在镜中看到小猫,这只“小猫”是能量聚集形成的像
C.丙图:近视眼需要戴凹透镜矫正
D.丁图: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可制成针孔照相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说明光在这些物体上
发生了漫反射,由于漫反射,同学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地上的书,故A正确,不
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像是虚像,不是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即小聪在镜中看到小猫,这
只“小猫”不是能量聚集形成的像,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可
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
远处的物体,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针孔照相机是小孔成像的应用,小孔成像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传播形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甲图:初春、扎龙湿地冰雪消融B.乙图:盛夏,林都伊春薄雾消散
C.丙图:金秋,镜泊湖畔朝露晶莹D.丁图:寒冬,太阳岛上雪人变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
符合题意;
B.薄雾消散,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朝露晶莹,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
意;
D.雪人变小,是雪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关于物质组成或材料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B.热管应用在人造卫星中,利用了它优良的导热性能
C.光导纤维可以传递信息,具有传输距离长、高抗干扰等特性
-3
D.分子非常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10m
【答案】D
【解析】
【详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原子核转动的核外电子组成,故A正确,不符
合题意;
B.热管应用在人造卫星中,利用了它优良的导热性能,防止人造卫星局部过热,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光导纤维用来传递信息的优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