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丰富文化积累。
-学会观察生活,捕捉传统节日中的精彩瞬间和细节,提高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掌握描写节日场景、人物活动、表达情感等写作方法,能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进行作文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实地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逐步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经历作文初稿撰写、修改完善的过程,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感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美好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积累相关写作素材。
-掌握描写传统节日的写作技巧,如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写出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的作文。
2.教学难点
-能够在作文中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传统节日的特色和个人独特的感受,避免作文内容的千篇一律。
-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赋予作文新的时代气息。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写作要点和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理论指导。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传统节日的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3.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观察生活,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4.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展示与分享,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
1.播放一段包含多个传统节日热闹场景的视频,如春节的鞭炮齐鸣、元宵节的花灯璀璨、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阖家团圆等。
2.提问:同学们,刚刚视频里展示的都是什么呀?你们最喜欢哪个节日呢?为什么?
(二)知识讲解(7分钟)
1.我国传统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和丰富的习俗。接下来,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春节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菖、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在介绍每个节日时,结合图片或简单的动画,更直观地展示节日的特色习俗。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传统节日展开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这个节日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