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所示内容可用于说明楚国
表1
A.井田制全面解体B.粮食储备体系完备
C.手工业技术高超D.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2.268年,晋武帝颁布《晋律》,该律对汉、魏以来的律令条文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将维护“亲亲、尊尊”学说的五服制度纳入律中。由此可知,《晋律》的制定
A.缓和了社会矛盾B.完善了律例合编的编撰方法
C.维护了伦理纲常D.体现了西晋多元文化的融汇
3.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富商和农民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受邀为地方代表参与相关决策。宋朝时期开展的15次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有10次充分听取了地方代表的意见。由此可知,唐宋时期
A.中央集权有所削弱B.基层民众实行地方自治
C.治水策略发生变化D.政府注重平衡地方利益
4.宋代,根据有无产业划分主户和客户。“佃人之田,居人之地”的客户可以取得国家编户齐民的身份地位。这改变了魏晋以来的私属状况,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身份管控”向“经济调控”的重要转型。这说明宋代
A.政府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B.农村阶层分化加剧
C.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D.户籍制度名存实亡
5.乾隆年间,各地地方志记载,玉米“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这说明玉米的传入
A.催生了旱田农业技术体系B.扩大了农用地的面积
C.破坏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D.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6.鸦片战争前,对于外商进出口中国的货物,中国有决定应课何税的权力,且这一权力从未受到有关外商政府的干扰。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在此之后,英商绝大部分进出口中国的货物的税率降低了50%,有的甚至降低了90%。晚清关税的这一变化
A.引发海关管理大混乱B.使中国经济走向崩溃
C.促使贸易逆差被扭转D.冲击了国内经济结构
7.表2所示为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中对文官高等考试规定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时期的文官考试
表2
程序
考试形式
考试科目
甄录试
笔试
国文、历史、地理、笔算
初试笔试
口试
国法学、刑法、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7种主科和商法、政治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通商约章5种附科
大试
笔试、口试
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
A.意在扩大统治基础B.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重视行政能力的考查
8.1920年,阮孟才在《中国宜种果树说》一文中谈到“惜乎乡愚既鲜知能,长官不加劝导,土宜物产,消息盈虚,听其自生自灭,以致美洲之苹果、欧西之葡萄,皆以汽车、汽舟贩售吾国,积成漏卮”。该论述
A.揭示出近代中国农产品贸易被动地位B.重在解决中国果树种植的技术难题
C.体现出当时中国水果市场的整体状况D.表明推广农业技术成为国人的共识
9.20世纪三四十年代,蒋介石将三民主义归纳为“五大建设”;其中伦理建设应用于社会与政治上,要求每个公民遵守由“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组成的“四维”和“八德”,不问理论,不用思维,忠诚领袖。蒋介石这一举措旨在
A.践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B.为其个人的专制独裁服务
C.使儒家思想更适应时代潮流D.提高国人的思想政治觉悟
10.图1、图2是一位同学搜集的数据图。该同学根据这一组数据图可以推出的合理结论是
A.医疗资源增长是寿命延长的主因B.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C.医疗发展进步助推人口寿命提升D.世界银行关注中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11.11世纪时,有阿拉伯旅行家就西非加奥城的城市生活记述道:尼日尔河从中穿过,东岸有市场,交道四通八达,西岸由国王及其手下人居住。国王吃饭时鸣鼓,全城停止活动。国王用餐毕,人们从河中看到食物的残渣方可恢复活动。由此可见,加奥城的城市规划
A.深受伊斯兰文明影响B.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
C.提供了西非城市样板D.注重行政和防御功能
12.新航路开辟后,越来越多的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