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的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护环境,特制定本标准。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学校内所有涉及危化品储存、使用、运输、废弃处置等活动的实验室。
3.基本原则
危化品安全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分类管理、全程监控、科学防护、依法监管的原则。
二、危化品的分类与标识
1.分类依据
根据《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对学校实验室涉及的危化品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九大类。
2.标识要求
-危化品储存场所、使用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标明危化品的名称、危险特性、安全注意事项等。
-危化品的包装上应粘贴或拴挂符合国家标准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标签内容应包括化学品名称、危险性说明、象形图、警示词、应急咨询电话等。
三、危化品的采购与验收
1.采购要求
-学校应指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统一采购危化品,采购前需向供应商索取危化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SDS)和安全标签。
-采购计划应根据教学、科研实际需求制定,避免超量采购。采购的危化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2.验收程序
-危化品到货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会同采购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共同进行验收。
-验收内容包括危化品的品种、数量、规格、包装、标识、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等是否与采购合同一致,是否有破损、泄漏等情况。
-对验收合格的危化品,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对验收不合格的危化品,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协商处理。
四、危化品的储存
1.储存场所要求
-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危化品储存仓库或储存柜,储存场所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具备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防潮、通风、防盗等安全设施。
-储存场所应根据危化品的性质、类别、危险程度等进行分区、分类、分库储存,严禁混存。
-储存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安全管理制度牌,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2.储存方式要求
-危化品应根据其性质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如密封储存、低温储存、避光储存等。
-对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化品,应采用双人双锁保管制度,实行限量储存。
-储存的危化品应定期进行检查、盘点,确保账物相符。如发现有变质、泄漏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五、危化品的使用
1.使用前准备
-实验室使用危化品前,使用人员应熟悉危化品的性质、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方法,并接受相关安全培训。
-使用人员应根据实验需要,合理领取危化品,领取数量不得超过当天实验用量。
-使用危化品的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如通风橱、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毒面具等。
2.使用过程要求
-危化品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严禁违规操作。
-在使用危化品过程中,如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学校相关部门。
-使用后的危化品空容器、残渣等应按照规定进行妥善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3.使用记录要求
-实验室应建立危化品使用记录台账,详细记录危化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使用时间、使用人、用途等信息。
-使用记录台账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得少于[X]年。
六、危化品的运输
1.运输要求
-学校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运输单位运输危化品,运输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运输。
-危化品的运输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包装密封、固定、标识等,确保运输过程安全。
-运输危化品的车辆应符合相关安全要求,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应急救援设备和警示标志。
2.运输过程管理
-运输危化品前,运输单位应向学校提供运输车辆的资质证明、驾驶员和押运员的资格证书等相关资料。
-在运输过程中,驾驶员和押运员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得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等。
-如发生危化品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运输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学校和当地相关部门。
七、危化品的废弃处置
1.废弃处置原则
-学校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对危化品的废弃处置进行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