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年级音乐《青春舞曲》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0.34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3.9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地哼唱《青春舞曲》的主旋律,掌握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如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

-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包括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能够辨别维吾尔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差异。

-学会运用所学音乐知识,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新的歌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如歌曲演唱、舞蹈创编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时光,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通过欣赏和学习维吾尔族音乐,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珍惜青春、热爱生活的主题思想。

-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流畅、准确地演唱歌曲。

-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体会其独特的魅力。

2.教学难点

-把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准确表现出歌曲的韵律感。

-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唱出歌曲的韵味,展现出青春的活力。

-启发学生根据维吾尔族音乐风格进行舞蹈动作和歌词的创新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维吾尔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如音乐风格、文化背景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欣赏法:引导学生聆听歌曲《青春舞曲》的不同版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3.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歌曲,展示正确的发声方法、节奏把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模仿。

4.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歌曲的主题、风格、演唱技巧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哼唱、跟唱、节奏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6.创作法: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进行舞蹈动作和歌词的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的视频,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模仿视频中的舞蹈动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2.舞蹈结束后,提问学生: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你们对维吾尔族还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对维吾尔族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吾尔族音乐《青春舞曲》。

(二)歌曲介绍(3分钟)

1.向学生介绍《青春舞曲》这首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具有维吾尔族风格的经典歌曲,由王洛宾先生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改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活泼,歌词富有哲理,表达了青春易逝、时光宝贵,我们要珍惜青春、热爱生活的主题思想。

2.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王洛宾先生一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和改编新疆民歌,他深入新疆各地,与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在一起,记录了大量珍贵的民歌素材。《青春舞曲》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曲一经问世,便深受人们喜爱,传遍了大江南北。

(三)初听歌曲(5分钟)

1.播放歌曲《青春舞曲》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

2.听完歌曲后,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它的情绪是欢快的、悲伤的还是其他的?你们能感受到歌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分段欣赏与学习(15分钟)

1.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并思考每一段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有什么特点。

2.第一段:分析旋律的起伏,感受其欢快跳跃的特点;讲解节奏中的切分节奏,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切分节奏带来的独特韵律。带领学生哼唱第一段旋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音准和节奏。

3.第二段:着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变化,让学生通过节奏练习来熟悉附点音符的时值。如:X.X|XXX|,让学生用拍手和跺脚相结合的方式准确打出节奏。同时,引导学生跟随旋律哼唱第二段歌词,体会歌词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