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1.目的
本办法旨在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标准工时管理体系,准确衡量员工工作效率,为生产计划制定、成本核算、绩效评估等提供依据,提高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水平。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直接参与生产、制造、装配等一线作业的员工,以及与生产作业密切相关的间接人员,如生产计划调度人员、工艺技术人员等。
3.职责分工
-人力资源部门
-负责标准工时管理制度的制定、修订与完善。
-组织开展标准工时测定工作,协调各部门配合实施。
-将标准工时数据应用于员工绩效评估、薪酬核算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生产部门
-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标准工时测定,提供相关生产流程、作业方法等信息。
-根据标准工时数据,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工艺技术部门
-负责提供准确的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技术资料,确保工时测定依据的准确性。
-对生产工艺进行持续改进,以降低标准工时。
-其他部门
-按照本办法要求,协助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支持。
二、标准工时定义与构成
1.标准工时定义
标准工时是指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具备一定技能的员工,以正常的作业速度和方法,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的时间。
2.标准工时构成
-作业时间
-基本作业时间: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任务,实现产品增值的时间,如加工零件、装配产品等操作所花费的时间。
-辅助作业时间:为保证基本作业顺利进行而进行的各种辅助操作所消耗的时间,如设备调整、工具准备、质量检验等。
-宽放时间
-生理宽放:考虑员工生理需求,如饮水、上厕所、休息等所给予的时间。
-疲劳宽放:因员工工作疲劳而适当给予的休息时间,以保证员工能持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管理宽放:用于处理工作中各种管理事务,如填写报表、接受工作指示等所需要的时间。
-特殊宽放:因特殊情况,如设备故障、原材料供应中断等所额外给予的宽放时间。
三、标准工时测定方法
1.直接测时法
-由经过培训的工时测定人员,在现场直接观察员工的作业过程,记录每个操作步骤的时间,然后汇总计算出完成整个工作任务的标准工时。
-观察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操作人员和工作环境,确保观察数据能够反映正常的工作情况。观察次数应根据工作的复杂程度和稳定性确定,一般不少于[X]次。
2.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PTS)
-根据人体动作的基本要素,如动作的距离、方向、重量等,制定出标准的动作时间值。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动作分析,将其分解为各个基本动作,然后按照PTS标准计算出完成该任务的标准工时。
-这种方法适用于重复性较高、动作较为规范的工作,能够提高工时测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3.历史数据分析法
-收集以往类似工作任务的实际工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剔除异常数据后,确定该工作任务的标准工时。
-采用历史数据分析法时,应确保所收集的数据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同时要考虑到生产工艺、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变化对工时的影响,及时对标准工时进行调整。
四、标准工时测定流程
1.准备阶段
-成立工时测定小组,成员包括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工艺技术部门等相关人员。
-确定需要测定标准工时的工作任务,收集相关的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设备资料等。
-对工时测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标准工时测定方法和流程,掌握观察技巧和数据记录方法。
2.测定阶段
-根据选定的测定方法,由工时测定人员到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观察过程中,要详细记录每个操作步骤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操作内容、操作人员等信息。
-对于复杂的工作任务,可以采用多人同时观察不同操作环节的方式,提高观察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员工有不合理的操作方法或工作流程,应及时记录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改进。
3.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
-将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去除无效数据,计算出每个操作步骤的实际时间。
-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评估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