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主讲人:李俊波
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人脑结构: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间脑。脑干又分为
中脑、脑桥、延髓等部位。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
分的重要通路。
脑干网状结构
指脑干中大量中间神经元相互连接形
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①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
抑制区(范围较小);
②加强牵张反射和肌运动的区域,称
为易化区(范围较大)。
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制区易化区
部位网状结构内侧尾部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包括中脑背盖)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
上级体、小脑前叶引部(与
中枢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
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
下传通路抑制γN元兴奋性加强γN元兴奋性
作用↓↓
肌梭敏感性↓肌梭敏感性↑
↓↓
肌紧张和肌运动↓肌紧张和肌运动↑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去大脑僵直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横断脑干切线
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
说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
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
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
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
僵直。去大脑僵直是一
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
亢进。
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
是因为较多的网状抑制系统被
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
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
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
显占优势的结果,导致伸肌反
射亢进。
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
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
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
去大脑僵直
发生原因(机制):
正常时:
上位中枢(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小脑、前庭核
等)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对前角运动
神经元施加影响,使屈肌与伸肌的肌紧张度保持平衡。
损伤后:
∵易化区作用>抑制区的作用;∴牵张反射增强
伸肌是抗重力肌,正常情况下反射活动强于屈肌
伸肌>屈肌(牵张反射)
去大脑僵直
本质:伸肌的牵张反射增强(同时存在α-和γ僵直)
α-僵直(α-rigidity):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直接
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
现的僵直。
γ僵直(γ-rigidity):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首先提
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转而增
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节
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引起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变更
躯体各部位的相应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状态反射
由于动物躯体和头部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