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对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内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的安全管理活动。
3.职责分工
-安全管理部门
-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组织对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进行安全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负责对涉及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
-协调处理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的安全事故。
-生产部门
-负责本部门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场所符合安全要求。
-组织实施本部门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员工操作行为的监督。
-配合安全管理部门开展安全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设备管理部门
-负责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设备的选型、采购、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和报废等全过程管理。
-制定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设备安全性能良好。
-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其正确操作设备。
-其他部门
根据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共同维护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较大危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估
1.识别范围
-对本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识别可能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
-重点关注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电气危险、机械伤害、辐射等危险特性的场所和设备。
2.识别方法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方法进行较大危险因素的识别。
-结合以往事故案例和行业经验,对识别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3.评估程序
-安全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识别出的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进行安全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危险程度以及可能引发事故的后果等。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较大危险因素的等级,并编制安全评估报告。
4.评估周期
-对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
-当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安全评估。
三、安全管理措施
1.场所安全管理
-布局规划
-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合理布局,确保人员、设备、物料等的安全距离。
-划分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
-通风与照明
-确保场所通风良好,及时排除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
-配备充足的照明设备,保证作业区域光线充足,无照明盲区。
-消防设施
-按照规定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如灭火器、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
-保持消防通道畅通无阻,严禁在通道内堆放杂物。
-应急疏散
-制定完善的应急疏散预案,明确疏散路线、疏散方法和集合地点。
-在场所内设置明显的应急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灯具,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
2.设备安全管理
-选型与采购
-采购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设备时,应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安全性能可靠的产品,并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安全技术资料。
-对新采购的设备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设备质量和安全性能符合要求。
-安装与调试
-设备安装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过程应严格按照安装说明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设备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全面的调试和试运行,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各项安全保护装置灵敏可靠。
-维护保养
-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明确维护保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