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关于尊师的议论文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关于尊师的议论文
摘要: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教师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本文从尊师的历史渊源、尊师的重要性、尊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尊师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唤起全社会对尊师重教的认识和重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意义更加凸显。本文将从尊师的历史渊源、尊师的重要性、尊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尊师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尊师重教的高度重视。
一、尊师的历史渊源
1.1尊师的传统观念
(1)尊师的传统观念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将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尊师重教成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据《礼记》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尊师就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礼仪。在古代,尊师观念体现在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等多个层面。例如,古代学校教育中,学生必须对教师行跪拜之礼,以示尊敬。据《周礼》记载,学生入学时,要先向教师献上束脩(一种礼物),表示敬意。此外,古代教育还强调“师道尊严”,即教师的地位和权威不容侵犯。
(2)在儒家思想中,尊师被视为“五常”之一,即仁、义、礼、智、信。孔子认为,教师是“天地君亲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提倡“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就是一个尊师的典范。颜回不仅对孔子充满敬意,而且对其他老师也持尊敬态度。据《论语》记载,颜回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体现了颜回尊师的观念。
(3)尊师观念在古代社会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古代科举制度中,考生在进考场前必须向主考官行跪拜之礼,以示尊敬。在科举考试中,考生对主考官的尊敬更是无以复加。据《明史》记载,明朝科举考试中,考生对主考官的尊敬程度甚至超过了皇帝。这种尊师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2尊师在古代社会的体现
(1)在古代社会,尊师重教的理念深入人心,尊师在多个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首先,在教育制度上,尊师观念贯穿始终。古代学校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师道尊严。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说法,这表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极高。在古代,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承担着道德教化的责任,因此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敬仰。例如,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了尊师的观念。
(2)其次,在师生关系上,尊师体现得尤为明显。古代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非常恭敬,不仅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例如,在古代,学生见到教师时需行跪拜之礼,进退有度,不敢有丝毫逾矩。这种尊师的态度在《礼记·学记》中也有所体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表明古代学生将尊师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此外,古代还有一些尊师的故事,如孔子弟子颜回的“回也乐道,不迁怒,不贰过”,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3)再次,在尊师的社会风气上,古代社会普遍重视尊师重教。在封建社会中,尊师观念被纳入社会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例如,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考生对主考官的尊敬程度甚至超过了皇帝。据《明史》记载,科举考试中,考生对主考官的尊敬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古代社会还涌现出一批尊师楷模,如宋代大儒朱熹,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越,而且在尊师方面也堪称典范。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强调:“师道之尊,教化之本”,进一步强调了尊师的重要性。这些尊师的故事和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1.3尊师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1)尊师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封建社会,尊师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尊师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科举考试中,考生对主考官的尊敬成为制度的一部分,这种尊敬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例如,明代学者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体现了尊师观念在学术传承中的重要性。
(2)进入近现代,尊师观念在传承的基础上,开始融入新的时代内涵。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尊师观念与民主、科学等新思想相结合,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在这个时期,尊师不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道德规范,而是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例如,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