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IE改善手法动作分析.pptx
文件大小:3.64 MB
总页数:62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2.65千字
文档摘要

动作分析 ;动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工作操作时之细微动作,删除无效动作,使操作简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内容为: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作方法,减少工人疲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作技术准备。它包括:动素分析、影象分析、动作经济原则等内容。;许多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动作组合,其实都存在:

停滞

无效动作

次序不合理

不均衡(如:太忙碌、太清闲等)

浪费

等不合理现象。这些动作对产品的性能和结构没有任何改变,自然也不可能创造附加价值,使生产效率因之降低。

“世界上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动作的浪费。”;一.动作经济原则介绍;2、应用动作经济原则的目的;动作经济原则;1.1关于人体的运用:8条;1.2关于工作场所的布置 8条;1.3关于工具设备的运用6条;级别;举例:;二.动作经济的4条原则;是否有多余的搜索、选择、思考和预定?

是否便于抓取和装配?

对第二、三类动作,必须考虑减少和取消的改进措施。

对第一类动作,应探讨通过使用夹具,改变动作顺序来缩短动作时间,轻松作业。;能否减少基本动素数?

是否处于难于操作的不合理姿势?

是否是需要大力气的动作?

改进动作不仅提高作业效率,还必须考虑作业的舒适性。

;(一)关于动作方法;改善前;利用反射镜减少眼的移动角度;2.1.1关于动作方法;指定工具、物料的放置位置;a)烙铁支架;把标签放置台改放在操作者前面的固定位置上;2.1.2关于作业现场布置;改变作业现场的布置;用波纹板简化抓取动作;2.1.3关于工夹具与机器;3、利用快动夹紧机构;4、用一个动作操作机器;2.2、基本原则2:双手同时进行动作;2.2.1关于动作方法;要尽可能让双手同时进行作业动作。从动作经济原则来讲,除休息以外作业过程中不允许有双手空闲。;从人体动作的容易程度讲,反复相同的运动轨迹是最自然的动作。再则,若双手的运动方向左右对称的话,还可以取得双手相互运动的平衡,有节奏地进行动作,进行还能消除双手在时间上的偏差,防止作业的差错。;将直接涂胶水改成双手同时涂胶水;;2.2.3关于工夹具与机器;1、采用??定工具固定需要长时间拿住的目的物;2、采用能用足进行作业的工具完成简单的或需要力量的作业;3、设计能双手同时操作的夹具;2.3、基本原则3:缩短动作距离;2.3.1关于动作方法;为完成规定的作业,把人体的活动部位限制到最小的范围,工作效率最高,同时也不容易疲劳。;动作的距离几乎都由作业现场布置所决定。因此,必须根据适当的作业范围布置作业现场。;2.3.2关于作业现场布置;2.3.3关于工夹具与机器;在夹具上做出斜度以便于工件的取出。另外,利用导槽等送出工件,可以取消下工序运送工件的动作,缩短运送距离与作业时间。;改变操作位置缩短动作距离;2.4、基本原则4:轻快动作;2.4.1关于动作方法;不受限制的动作就是在作业过程中不出现运动方向的调整、注意、停止等的动作。;对于需要力量的作业,利用弹簧、液压、气压等装置可以弥补人体力量的不足。;妥善利用惯性力和反冲力可以实现轻松工作;人体各部分的运动是在运动中枢的指挥下通过收缩与伸展各部分肌肉进行的。激剧改变手的运动方向,违反惯性,显著增加人体疲劳。;2.4.2关于作业现场布置

——最适当的作业位置高度;2.4.3关于工夹具与机器;当空间或平面对准位置的时候,若存在基面或基准轴,以此设计出夹具或导轨对工件定位或限制其运动,能够实现固定循环的动作,取消作业过程中的定位动作,使作业变得容易,还减少作业过程中的误操作。;既要便于轻松使出作业所需要的力量,又要便于操作

手掌与操作受柄接触面积越大越好

手指与受柄之间不发生打滑现象;要解决夹具的对准作业轻松合理,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改变操作姿势就能对准,即在普通的作业位置对准

(2)不要靠感觉来确定是否对准。确认是否对准的作业是多余的作业,与不合理、不稳定和浪费现象密切相关。;如果把机器的运动方向设计成与身体动作方向相反,操作者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熟悉。即使熟悉了,也经常会出现误操作。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种设计。;工具过重,不仅会使人疲劳,而且还会造成动作迟缓,多花时间。通过减轻工具自重,或将工具吊起来,能轻巧地操作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工具过重的问题。;结束;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10月-2010月-20Sunday,October11,2020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08:14:3508:14:3508:1410/11/20208:14:35AM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0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