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电工实习S66E超外差式中波调幅收音机报告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电工实习S66E超外差式中波调幅收音机报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S66E超外差式中波调幅收音机的原理、设计和制作过程。首先,对超外差式收音机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中放、混频、本振和调谐等部分。接着,对S66E收音机的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天线、调谐电路、放大电路、混频电路、本振电路和输出电路等。然后,介绍了收音机的调试过程,包括调谐、增益调整和灵敏度调整等。最后,对收音机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包括频率响应、信噪比和动态范围等。本文通过对S66E收音机的制作过程和性能测试,验证了超外差式中波调幅收音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类似收音机的制作提供了参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收音机作为无线电通信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收音机由于电路复杂、成本高、体积大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研究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的收音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超外差式中波调幅收音机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性能稳定等优点,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S66E超外差式中波调幅收音机的制作和性能分析,为类似收音机的研发提供参考。
第一章超外差式中波调幅收音机概述
1.1超外差式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1)超外差式收音机的工作原理基于频率混频技术,通过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与一个固定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产生一个中频信号,再通过中频放大器进行放大,最后由检波器将中频信号解调为音频信号。这种设计方式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选择性好的特点。以S66E超外差式中波调幅收音机为例,其本振频率通常设定在465kHz,而中频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可达60dB以上。在实际应用中,本振频率与接收信号的频率差值(即中频)被固定在465kHz,这使得收音机能够有效地从众多频率中选出所需的中波信号。
(2)在超外差式收音机中,调谐电路的作用是选择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调谐电路通常由调谐回路、变容二极管和可变电容器组成。调谐回路的Q值决定了调谐电路的选择性,Q值越高,选择性越好。以S66E收音机为例,其调谐回路的Q值可达100以上,这意味着收音机能够有效地抑制邻近频率的干扰。此外,调谐电路中的变容二极管可以调节电容值,从而改变调谐频率,实现收音机的调谐功能。
(3)中频放大器是超外差式收音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对混频后的中频信号进行放大。中频放大器通常采用多级放大电路,以提高信噪比和放大倍数。以S66E收音机为例,其中频放大器采用两级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可达60dB以上。中频放大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带宽、增益、噪声系数和线性度等因素。在实际应用中,中频放大器的设计对收音机的整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1.2中波调幅收音机的发展历程
(1)中波调幅收音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6年,美国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成功实现了无线电信号的接收,这标志着收音机的诞生。随后,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波调幅收音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早期的中波收音机体积较大,如1930年代生产的RCA56-10型收音机,重约10公斤,但其音质和灵敏度相对较低。
(2)进入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中波收音机的体积逐渐缩小,功能也更加丰富。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发明了晶体管,这一突破性的技术变革为收音机的小型化和高性能提供了可能。晶体管收音机的出现,使得收音机不再依赖于真空管,大大降低了体积和功耗。例如,1950年代初期推出的索尼TR-62型晶体管收音机,其体积仅为220×70×25毫米,重约1.3公斤,这在当时被视为革命性的进步。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波收音机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使得收音机的电路设计更加紧凑,成本更低。同时,数字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收音机领域,如数字调幅(DAB)收音机的推出,为用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音频接收体验。据相关数据显示,到1990年代中期,全球中波收音机的年产量已超过1亿台。随着便携式收音机的普及,如索尼Walkman系列收音机,中波收音机成为了人们出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伴侣。
1.3S66E收音机的设计目标
(1)S66E收音机的设计目标首先聚焦于实现高性能的音频接收。这包括确保收音机能够接收并清晰地播放中波广播信号,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例如,设计时要求收音机的频率响应范围在300Hz至3000Hz之间,以满足人耳的听觉范围。此外,通过采用高性能的中频放大器和调谐电路,S6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