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传统熔炼法;2;3;7.1.1密闭鼓风炉熔炼基本原理;(4)石灰石熔剂的分解反应
石灰石熔剂受热时,将按下式分解:
CaCO3=CaO+CO2
2、焦点区
(1)熔融硫化物的氧化。
2FeS+3O2+SiO2=2FeO·SiO2+2SO2
在有SiO2存在的条件下,转炉渣中的Fe3O4以及在预备区形成的Fe3O4,FeS将使这些磁性氧化铁还原造渣,其反应式如下;
3Fe3O4+FeS+5SiO2=5(2FeO·SiO2)+SO2
(2)焦碳的燃烧
(3)造渣和造冰铜
3、本床区
本床仅仅起着汇集熔体和最后调整熔体成分的作用。
在调整熔体成分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化学反应是熔解在渣中的少量Cu2O被冰铜中的FeS再硫化其反应如下:
(Cu2O)渣+[FeS]冰=(FeO)渣十[Cu2S]冰
;7.1.2炉体构造;7;
3、炉口维护和故障处理
1)负压
2)炉结
炉结的生成是由于一些细颗粒的炉料和低熔点组成物,在炉内炉料下降时,被带到炉子的两侧,软化(半熔化状态)粘结成块。
炉结的控制方法:①坚持经常的炉口捅打,始终保持炉结与料斗间距离不小于200mm。②及时处理棚料,穿孔,上燃等故障;③严格控制合适的混捏料水份:④均匀布料;⑤与风口联系配合操作;⑥配以适当的焦率;⑦保证一定的块率和熟料率。
3)棚料
棚料产生原因:①炉结太大,遇大块料卡住时,引起棚料。②打掉的炉结未熔化下落,而引起的搭桥起棚料。③铜精矿批量大,水份高时,易棚料。④炉子上燃,下料不匀,造成料柱局部烧结搭棚,产生棚料。⑤停风几小时后,因风闸关闭不严,少量空气入炉,部分炉料熔化时粘结炉料,开风后易产生棚料。
;棚料的危害:①风分布不均,下料较慢,降低熔解量。②产生跑空风,单位时间产生的熔体越来越少,相应本床熔体减少。达不到液封,造成咽喉口喷出风。进一步因本床熔体少,熔体被风口逆风吹冷发粘堵塞咽喉口,造成风口上渣,堵塞风口,严重时造成死炉。③易产生局部料层突然下落,产生下生料,造成渣含铜升高。
棚料的防止及处理方法:①及时处理打炉结,炉料粒度不能太大。②停风时堵好风口,关好风门。③发现上部棚料,可用钎子捅、打。下部棚料提高块率、熟料率、焦率、提高炉温将其熔化开。
4)穿洞
穿洞的产生原因:①鼓风量超过极限鼓风量时,易产生穿洞。②炉料块率小,料柱阻力大,风送不到炉中心,便从料柱与炉结间上冲,易形成跑风穿洞。③棚料时,风从棚料处上不来,便从阻力小之处集中上升造成穿洞。
;穿洞的危害:跑空风、风利用率低、不利于脱硫,床能力、烟尘率、SO2等指标都受到影响。
穿洞的防止和处理方法:炉料粒度均匀,做到均匀进料,加强风口操作,及时处理棚料。②对于穿洞要及时与风口联系关闭或关小相对应的跑风风口的风闸,与此同时用钢钎将洞破开,并在料斗中相对应部位适当增加一些石灰石、因石灰石离开料斗受热分解后变成发粘的粉状,从破开的部位进入孔道能把孔道堵死。对于上燃部位必须连续捅打,上燃严重的,可以局部返渣料。
4、风口前床操作及故障处理
(一)入炉风量与鼓风压力
(二)风口操作
1)风口窜风
同侧两个相邻风口之间间隔物被破坏,风入炉后,向相邻风口横窜的风口叫窜风口。
;
风口窜风的产生原因:
主要是炉料分布不均匀,透气性差异大(在进料和炉口维护部分中已有叙述)。
风口窜风的处理方法:
发生窜风必须及时处理。通道需及时堵塞。若相邻几个风口同时发生窜风现象,须将风口隔一个,堵塞一个,其余的打长钎,将风引至炉中心,烧开后再把堵塞的风口打开或者采用风口两侧粘黄泥的办法来防止风口窜风。
2)风口跑风
风口跑风产生的原因
①炉料物理规格不一,在操作中布料不均,造成料层透气性差异较大,成为跑风的有利条件。
②配料成份不稳定,或布料不均所引起的炉子局部成份偏析。如渣中SiO2高,在风口处形成的骨架桥,易跑风。料中粉料多,或渣中SiO2低,在风口区形不成骨架时,中心阻力大,不易送风,此时风易顺水套壁跑掉。
③风压的开动与炉料块率失调最容易造成局部跑风。上部炉结严重,透气性不好,强制送风容易造成局部跑风.
;风口跑风防止及处理方法:
加强原料准备,加强布料操作,提高配料块率,控制好合理渣型,风口设水套帽舌,风口勤打钎子等对处理跑风故障均有成效。
3)风口深棚
风口区风道拉长称为风口深,在风口上方形成骨架称为棚。
造成风口深棚的原因是:
①渣中SiO2含量高、风口区温度低、在风口区形成的骨架桥,易形成深棚。
②风口处理不当,当风口区骨架大,温度低的情况,钎子打的过勤,可能破坏良好的风道,导致黑空,引起深棚。
风口深棚的处理方法:
较早发现,在轻微深棚时,往风口斜下方打钢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