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疾病定义要素、分类鉴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及要点总结
晕厥是大脑短暂低灌注引起的一过性意识丧失,特征为突发、短暂、一过性,可自行完全恢复。临床上需与其他一过性意识丧失如癫痫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癔症等鉴别。
晕厥定义五要素
(1)晕厥一定伴有意识丧失。晕厥时一定伴有意识丧失,如通过病史采集,确定患者意识清楚或仅为跌倒而不伴有意识丧失,可除外晕厥。
(2)晕厥伴有肌张力丧失。晕厥时伴有肌张力丧失,患者常不能维持站立姿势,而发生跌倒,甚至会发生严重摔伤。
(3)晕厥时意识丧失是短暂的。晕厥时意识丧失常发作迅速,可伴有前驱症状,意识丧失的时间是短暂的,常短于5分钟。长时间的意识丧失叫做昏迷能称之为晕厥。
(4)晕厥可自行恢复。晕厥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可自行恢复,常为完全恢复,如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意识丧失,经人工心肺复苏才能恢复,叫做猝死生还,而不是晕厥。
(5)晕厥本质是短暂的大脑低灌注。
常见晕厥分类与鉴别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3)心源性晕厥为晕厥原因的第二位,是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的一类晕厥。
(4)脑源性晕厥比较少见,严重脑动脉闭塞,脑血管痉挛,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等;
(5)如低血糖,过度换气,严重贫血,高原缺氧等其他症状。
病史采集
明确患者原发疾病;
晕厥前驱症状或有无诱因;
晕厥发作特点及有无后遗影响;
关注伴随症状与体征;
询问患者既往疾病史,有无相同发作史和家族史;
掌握患者近阶段的用药情况。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评估,重点行神经系统和心脏以及外周血管查体。
辅助检查
(1)心电图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者意义重大,如病理性Q波提示心梗,QT间期延长提示LQT综合征等;部分患者可发现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甚至发现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
(2)颈动脉窦按摩:如颈动脉窦按摩诱发心脏停搏3s,或血压下降50mmHg,表示颈动脉窦按摩实验阳性,提示颈动脉窦高敏感综合征。
(3)卧立位血压:卧位转立位的3分钟内监测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或者收缩压下降至低于90mmHg,伴或不伴有晕厥者,为卧立位血压实验阳性,提示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断。
(4)直立倾斜实验:倾斜体位,必要时可加用硝酸甘油或肾上腺素诱发,阳性结果包括心率抑制性、血压抑制性和混合性,阳性结果提示血管迷走性晕厥。
(5)超声心动和其他心脏影像学检查:心脏CT和MRI等,可提供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客观信息,明确有无心肌肥厚、瓣膜狭窄,准确评估射血分数等心脏功能。
(6)心电监测:对于心律失常,尤其发作不频发的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长程Holter,甚至植入式Holter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7)运动实验:运动中出现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提示传导系统病变,传导阻滞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晕厥病因。
(8)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有创电生理检查,可以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晕厥进行诊断,进行危险分层和治疗。
(9)心脏导管:了解冠脉病变,进行缺血再灌注治疗。
各型晕厥治疗措施
(1)神经介导性晕厥:治疗手段包括物理负压训练、倾斜训练、应用β受体阻滞剂、茶碱、SSRI等药物。部分心脏抑制型的患者可植入起搏器预防晕厥发作。
(2)体位性低血压: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的关键。应用弹力袜、多饮水、补充盐分等可起到一定作用。米多君可对部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起到治疗作用。
(3)心源性晕厥:
①窦停、窦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需植入起搏器治疗。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晕厥者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部分室上速伴快心室率导致晕厥通过导管射频消融进行治疗。
②冠脉疾病:可通过心导管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③心肌病、瓣膜病等心脏结构异常导致晕厥:针对病因进行手术治疗。
要点总结
晕厥是神经系统疾病中一大急症,需要临床医生仔细鉴别,尽快做出判断,尽早实施相应治疗,使患者更早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