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
(一)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为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
1.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确保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2.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提升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等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强化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各类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防控疾病传播。
二、服务内容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1.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
2.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等。
3.通过多种方式,如入户调查、健康体检、疾病筛查等,收集居民健康信息,确保档案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4.为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的查询、借阅等服务,方便居民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档案信息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二)健康教育
1.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疾病流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2.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每月至少举办1次,内容涵盖常见疾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药等方面。
3.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根据不同季节和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更新宣传内容,确保宣传资料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利用社区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5.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根据居民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三)预防接种
1.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2.做好疫苗的冷链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安全。
3.加强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及时录入接种信息,实现接种记录的电子化管理。
4.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工作,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5.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置工作,及时报告和处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四)儿童健康管理
1.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包括新生儿家庭访视、满月健康管理、婴幼儿健康管理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2.新生儿家庭访视在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进行,满月健康管理在婴儿满月时进行,婴幼儿健康管理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进行,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在4-6岁时进行。
3.每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喂养指导、疾病预防指导等内容。
4.对发现的体弱儿、高危儿等进行专案管理,及时转诊和随访,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
1.为辖区内孕产妇提供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健康管理以及产后访视等服务。
2.孕早期健康管理在孕妇确诊怀孕后12周内进行,孕中期健康管理在孕16-20+6周、21-24周各进行1次,孕晚期健康管理在孕28-36周、37-40周各进行1次。
3.每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孕期保健指导等内容,对发现的高危孕产妇进行专案管理,及时转诊和随访。
4.产后访视在产妇出院后1周内进行,了解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提供产后康复、母乳喂养等指导。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1.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每年1次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等。
2.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包括了解老年人的基本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等。
3.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肤、浅表淋巴结、肺部、心脏、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
4.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等。
5.根据体检结果,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方面的建议,对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进行用药指导和随访管理。
(七)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
1.为辖区内原发性高血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