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预防接种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都是
答案:C
解析:预防接种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防止其感染相应疾病。控制传染源主要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加强消毒等方法。
2.下列哪种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A.流感疫苗
B.水痘疫苗
C.乙肝疫苗
D.肺炎疫苗
答案:C
解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指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或乙脑灭活疫苗、A群流脑多糖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等属于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需要公民自费、自愿接种。
3.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不包括()
A.发热
B.局部红肿
C.过敏性休克
D.疼痛
答案:C
解析: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一般反应主要有局部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硬结等)和全身反应(如发热、乏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过敏性休克属于接种疫苗后的严重异常反应,是机体对某种抗原物质产生的强烈的过敏反应,不属于一般反应。
4.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是()
A.0、1、6月
B.0、1、2月
C.1、2、3月
D.0、3、6月
答案:A
解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针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5.卡介苗的接种部位是()
A.上臂三角肌
B.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C.左上臂三角肌
D.皮内注射
答案:D
解析:卡介苗接种采用皮内注射,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上臂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如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等在此部位接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是皮下注射的常用部位,如水痘疫苗等在此部位接种。
6.接种疫苗前,首先要询问受种者的()
A.饮食情况
B.睡眠情况
C.健康状况
D.活动情况
答案:C
解析:接种疫苗前,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发热、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对疫苗成分过敏等情况。因为在某些健康状况下接种疫苗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所以了解健康状况对于正确评估能否接种疫苗至关重要。饮食情况、睡眠情况和活动情况一般不是接种疫苗前首要询问的内容。
7.下列哪种疫苗接种后需要留观30分钟()
A.所有疫苗
B.灭活疫苗
C.减毒活疫苗
D.吸附疫苗
答案:A
解析:为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所有疫苗接种后都需要留观30分钟。留观期间,受种者应在接种现场休息,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灭活疫苗是指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通常是福尔马林)将其灭活;减毒活疫苗是通过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吸附疫苗是指在疫苗中加入吸附剂,如氢氧化铝等,以增加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不同类型的疫苗在接种后的观察要求是一样的,都需要留观30分钟。
8.预防接种证的作用不包括()
A.记录接种疫苗的种类、日期等信息
B.作为儿童入托、入学的必备凭证
C.证明受种者已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D.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的重要依据
答案:C
解析:预防接种证记录了儿童接种疫苗的种类、日期、接种单位等信息,是儿童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儿童入托、入学时需要查验预防接种证,作为必备凭证;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时,预防接种证上的信息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预防接种证本身并不能证明受种者已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免疫力的获得需要通过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来实现,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
9.疫苗在保存、运输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需要持续保冷,这一保冷系统称为()
A.计划免疫
B.冷链
C.扩大免疫规划
D.冷链系统
答案:B
解析:冷链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