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艾滋病保密工作制度.docx
文件大小:39.85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4
总字数:约3.59千字
文档摘要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艾滋病相关信息的保密管理,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下简称感染者/病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防止因信息泄露给感染者/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歧视和伤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及所有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以及其他涉及艾滋病信息的相关人员。

二、保密原则

1.全程保密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诊断、治疗、咨询、检测、随访、管理等过程中,均需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确保感染者/病人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2.最小化原则

在收集、使用和存储艾滋病相关信息时,应遵循最小化原则,仅收集和使用与提供医疗服务和防治工作直接相关的必要信息,避免过度收集和滥用信息。

3.合法合规

保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要求进行,确保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开展信息保密工作。

三、保密范围

1.个人基本信息

包括感染者/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

2.感染状况信息

艾滋病病毒检测结果、确诊信息、病情进展情况等涉及感染者/病人感染状况的信息。

3.诊疗信息

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病历资料、检查检验报告等与感染者/病人诊疗过程相关的信息。

4.个人隐私信息

除上述信息外,其他可能涉及感染者/病人隐私的信息,如性伴侣信息、生活习惯、特殊经历等。

四、保密措施

人员管理

1.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参加艾滋病保密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保密制度、职业道德等,提高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业务水平。

-新入职人员必须接受艾滋病保密知识专项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签订保密协议

-与所有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责任和义务,约定违约责任。

-保密协议应涵盖保密范围、保密期限、保密措施、违约责任等内容,确保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3.人员审查

-在招聘、任用涉及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时,严格进行背景审查,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保密意识。

-对有过信息泄露记录或存在保密风险的人员,不得从事与艾滋病信息管理相关的工作。

信息存储管理

1.存储场所安全

-设立专门的艾滋病信息存储区域,确保存储场所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如门禁系统、监控系统、防盗报警装置等,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

-存储区域应保持干燥、通风、防火、防潮,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应急照明设备。

2.存储介质管理

-艾滋病相关信息应存储在安全的存储介质上,如加密的硬盘、光盘等,并定期进行备份。

-存储介质应妥善保管,避免丢失、损坏或被盗。报废的存储介质应进行彻底的数据清除或销毁处理,防止信息泄露。

3.访问控制

-对艾滋病信息存储区域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相关信息。

-采用身份认证、密码保护等技术手段,确保访问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访问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访问时间、访问人员、访问内容等。

信息传递管理

1.内部传递

-在医疗机构内部传递艾滋病相关信息时,应采用加密的方式进行,如加密邮件、加密移动存储设备等,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

-传递信息时应明确接收人员的范围和权限,避免信息误传或扩散。接收信息的人员应及时签收,并妥善保管信息。

2.外部传递

-因工作需要向外部机构或人员传递艾滋病相关信息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审批内容包括传递信息的必要性、传递方式、接收方的资质和保密能力等。

-传递信息前,应与接收方签订保密协议,明确双方的保密责任和义务。传递过程中应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如专人递送、加密邮寄等,确保信息安全送达。

诊疗过程中的保密

1.诊室设置

-在艾滋病诊疗区域设置独立的诊室或咨询室,确保诊疗过程的相对独立和隐私性。诊室应配备必要的隔音设备,减少外界干扰。

2.医护人员行为规范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尊重感染者/病人的隐私,避免在公开场合讨论感染者/病人的病情和个人信息。

-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时,应注意保护病人隐私,避免无关人员在场。在书写病历和开具检查检验申请单时,应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